(资料图片)
“风暴眼”中的医药行业,风声鹤唳。各医疗机构纷纷发起自查自纠行动;药企紧急召集业务员培训合规推广内容;多场学术会议延期或取消;股市医药板块遭受重创……本次医药反腐对医院和药企造成了什么影响?业内人士有何判断?#医药反腐风暴将带来哪些影响#?一文了解。O为什么说这场席卷全国的医药反腐前所未有?对“关键少数”重拳出击
7月15日,国家医保局、财政部等四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开展2023年医疗保障基金飞行检查工作的通知》,指出要彻查医药领域各类违法违规行为。7月21日,国家卫健委会同教育部等9部门,部署开展为期1年的全国医药领域腐败问题集中整治工作。“要以‘零容忍’态度坚决惩处腐败”的态度,振奋人心;“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声音”,振聋发聩。值得注意的是,这次会议还特别强调了对“关键少数”的集中整治。谁是“关键少数”?从近年来各级纪检监察机关通报的医疗领域腐败案例可见,药品、医疗设备、耗材采购等重要决策权大都集中于“一把手”,院长、书记很容易成为企业主要的“围猎”对象。而科室主任等中层干部在某一专业领域长期深耕,对本单位的药品、器械评价和使用起到重要作用,也容易出现以权谋私现象。又过了一周,纪检监察机关配合开展全国医药领域腐败问题集中整治工作动员部署视频会议召开,指出了反腐的重点突出三个“全”——全领域、全链条、全覆盖,紧盯领导干部和关键岗位人员,坚持受贿行贿一起查。医药反腐呈空前高压态势,全国多地迅速跟进。海南、北京等地公布了医药领域腐败问题集中整治举报电话;广东13部门联合发文,强调纠正医药购销领域和医疗服务中不正之风。加强自查力度,不少医疗机构“主动为之”。广东、广西、浙江等地的部分医疗机构发出通知,重点提出医生直接收受经营企业或人员的红包回扣、为企业站台讲课属违规行为。部分机构要求医务人员要主动清退2018年—2023年5月以来所收受的讲课费、培训费、研讨费等不合理报酬。自上而下的这一系列举措都证明,医疗领域反腐正加速进入“深水区”。受贿行贿一起查
8月以来,至少有10场医药行业学术会议、论坛等宣布延期。部分学习班、培训班也在近日宣布延期举办。尽管会议延期的原因各异,但业界大都认为,这与此次反腐行动有关。回顾以往通报的商业贿赂案件细节,药企以学术会议为“合法外衣”,暗地里以会议赞助费、专家讲课费、培训费等方式行贿屡见不鲜。在外界看来,医生在腐败利益链条中是核心,但医药代表、药商仅仅与医生维持关系还远远不够。一个药品、医疗器械或设备能够入院,从推广、销售到“上下打点”涉及多个环节。这条利益链牵扯到多个业务部门乃至综合部门,而有的利益链条只在熟人圈运行。今年,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发表的《严查医疗领域隐蔽利益输送》称,医疗领域腐败问题不断隐形变异、迭代升级,例如,“定制式”招投标、“规避式”委托采购、“供股式”入股分红、“福利式”研讨培训……有分析人士向媒体表示,随着医药反腐工作持续推进,学术会议、带金销售等涉及医药行业商业贿赂的环节,或成为集中整治的重点之一。尤其是药企的销售费用金额、销售费用占营收比重、宣传推广费用占销售费用的比重等三项指标,备受关注。如今,许多医院纪委加强了对医药代表的“监控”,医药代表成了“敏感人物”。有医药代表对媒体反映,“别说去医院,最近连和医生的通讯都中断了,就怕出事”,足见业内紧张程度。另一方面,此次反腐的全链条、全领域、全覆盖,意味着反腐不仅仅局限于医院,众多医药企业也是整治重点。仅在7月,被立案调查的医药类上市公司董事长已有两位——卫宁健康董事长周炜因涉嫌行贿罪被立案调查及实施留置,赛伦生物董事长范志和因涉嫌职务犯罪被实施留置并立案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