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随着银行理财公司2023年上半年理财业务报告陆续出炉,备受市场关注的各银行理财公司资产配置情况浮出水面。据笔者梳理,大比例增配现金及银行存款是不少银行理财公司上半年资产配置的最大变化,其中,多家公司对这两类资产的配置比例超过30%,某国有大行旗下的理财子公司更是高达38.19%。
这一现象也体现在行业层面,据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发布的数据,截至2023年6月末,银行理财对现金及银行存款的配置比例升至23.7%,是有数据可查的历史最高点,该配置比例远超权益资产(3.25%)和非标资产(6.68%),成为仅次于债券的第二大投资资产,并较去年末增长6.2个百分点,较去年年中提升9.1个百分点,呈现连续增配的态势。
不可否认,上半年银行理财大比例增配现金和银行存款的一个因素是:2022年,银行理财市场正式净值化后,先后经历两次赎回潮,理财公司首次直面流动性“压力测试”和客户流失压力。赎回潮后,银行理财开始防御性增配高流动性资产。
银行理财“应激性”高配现金及银行存款,虽然有利于防范资产端的流动性风险,降低赎回负反馈效应对银行理财市场的冲击。但从长期来看,高比例配置现金和银行存款弊大于利,并不可取。
其一,会降低银行理财收益率,削弱其吸引力。自去年以来,全国性商业银行的存款利率已经历三轮调降,将大量资产配置于银行存款虽然会大幅提升资产的流动性和安全性,但亦会大幅降低收益性。从长期趋势来看,在监管引导商业银行加大服务实体经济的力度、稳息差的大背景下,银行存款利率易降难增。实际上,高配现金和银行存款的负面影响已有所显现。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发布的数据显示,在今年上半年债市走牛的市场环境下,上半年各月度的银行理财产品平均收益率仅为3.39%,表现平平。
其二,会降低银行理财差异化竞争优势。长期以来,银行理财是比银行存款收益率更高的稳健理财的代名词,这是其独特优势,也是过去几年其规模一路增至29万亿元的重要原因之一。而今年以来,“低波稳健”成为各大理财公司的首要经营目标,产品设计、资产配置均围绕其展开,提升产品收益率的经营目标则有所弱化。从这个角度看,在大资管时代,银行理财公司高配现金和银行存款不利于其稳固差异化竞争优势。事实上,差异化竞争优势弱化的负面影响也在规模变化上有一定体现,截至上半年末,银行理财的存续规模为25.34万亿元,较去年末大幅缩水超过2万亿元,并首次被公募基金反超。
其三,不利于银行理财与资本市场良性互动。8月24日,中国证监会在召开机构投资者座谈会时指出,养老金、保险资金、银行理财等各类中长期资金与资本市场互相促进、协同发展。稍前,中国证监会有关负责人也表示,引导和支持银行理财资金积极入市。而在银行理财规模增速下滑的背景下,理财公司高配现金及银行存款势必会低配债券及股票等资产,这既不利于其发挥活跃资本市场的作用,也无法提升银行理财产品整体的收益率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