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线专家 李鑫 (山东财经大学齐鲁企业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连线编辑 肖明君 (“理响泉城”工作室)
(相关资料图)
新时代民营企业要迈向高质量发展,根本出路在创新,关键支撑是人才。超过90%的民营企业认为“引不来人才、留不住人才”是“当前急需政府帮助解决的困难和问题”之一。
近期,济南一系列“组合拳”,有力释放着坚定不移支持民营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强烈信号,其中包括人才赋能行动,围绕培育卓越企业家,特别对民企亟须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制定政策措施,着力解决企业引才、育才、留才难题。在这方面,结合个人研究,认为不妨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建立多层次人才安置补助制度
对民营企业人才的奖励,应该在政府人才补偿基金中占一定比例。政府各部门和行业需要根据不同层次人才的专业性和行业要求,建立和完善民营企业人才的评估、评价和反馈制度。通过完善各类职称评估体系和职业资格认证规则,建立基于个人综合素质、能力水平和工作能力的科学、公正、高效的综合评估体系,建立民营企业的人才发展通道。在迫切需要高级专业技术职称和新引进的民营企业专业技术人员的情况下,可提供相对应补贴。
依托大学和职业学校等各类教育培训机构,建立多层次、多学科、多渠道的企业人才培养体系,积极发展职业教育,加强基于通识教育的核心技能培养。鼓励民营企业建立培训中心,并且为其提供必要的补贴和指导。应特别注意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创新科技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加大对资金和住房的投入,实行“人才安居”工程,建立以不同水平的人才购房和住房补贴为主要内容的安置补助制度。支持民营企业对首席技术人才给予一定的资助等。
以“最多跑一次”优化创新创业生态
建立健全快捷高效的线上线下服务平台。在线上可以实时在线搜索最新的人才政策和执行进度,在线下可以通过一站式集成服务平台享受“最多跑一次”的便利。通过安排人才服务专员和设立统一的窗口,为医疗、教育等各个方面提供全过程的快速服务。加强舆论宣传,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社会环境,营造创新创业的氛围。促进民营企业文化的创新,实现从传统的“家庭文化”向科学的“企业文化”过渡。
民营企业聚集的部分开发区,缺乏医疗、文化、商业、公共交通、金融、法律和咨询等服务,需要加强对类似地区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加速产业、社区和文化的融合过程,弥补服务缺陷,改善环境质量,为民营企业人才创造一个舒心生活、舒适工作和安心发展的场所。
形成对国企和民企同等对待的风气
当前,社会层面上最大的问题就是对民营企业的认识,还存在一定的偏见,对于年轻人选择工作有一定的误导。因此,在社会层面最重要的就是形成对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同等对待的风气。
政府应加强有效引导,理性看待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差别。社会环境和营商环境对于人才选择就业城市也有比较大的影响。在这方面,应积极学习先进城市,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干净真诚的氛围,使城市成为以公平、正义与平等为主题的城市,提升城市对人才的吸引力,增加民营企业引进人才的机会。
值班主任:李欢
责任编辑:王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