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撤县设区五年来,许昌市建安区坚持产业优先发展理念,大力实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新兴产业跨越发展工程,统筹推进项目建设、转型发展、创新驱动、改革开放,优存量、扩增量,产业结构实现质的突破,产业体系实现华丽蝶变。
产业强则经济强,项目兴则产业兴。建安区坚持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绿色化、智能化、高端化、融合化为方向,致力抓转型、强创新,持续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层次,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十三五”期间,建安区生产总值连续跨越300亿元、400亿元两个台阶,年均增长8.2%,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跨越20亿元大关,年均增速13.8%,二三产业占比由91.4%提高到94.5%。
蹄疾步稳的转型促进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令人振奋的数字背后是建安区五年来推动产业转型的生动实践。
抓项目、强引领,产业发展活力持续迸发
五年来,建安区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重要支撑,强化“项目为王”意识,采取超常规措施,以项目增动力、促发展,以发展破困局、开新局,通过深入开展“四个一百”专项行动、“万人助企联乡帮村”活动,建立健全行之有效的工作机制,创新资本运作方式,建设智慧化产业园区和定制化厂房,让一批产业项目实现轻资产迅速入驻、快速投产,切实以项目拉投资、增动力、促发展。
“十三五”期间,累计实施重大项目473个,完成投资1218亿元,是“十二五”的1.53倍;产值规模年均增长7.7%,由168亿元增长到200多亿元;工业投资在固定投资中所占比重增长到36.5%;工业企业达到1300多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89家,主板上市企业2家,新三板上市企业2家,股权挂牌企业123家,作为全区产业主要承载地的尚集产业集聚区,亩均产值增长15.6%,亩均税收增长7倍,产业质量、实力和发展活力显著提升。
抓转型、调结构,“222”现代产业体系加速构建
五年来,建安区坚持把转型发展作为主攻方向,传统产业加快转型升级,特色产业实现“量”“质”齐升,新兴产业从无到有、快速崛起,产业体系由“343”进化到“222”,重点更加突出,特色更加鲜明。
发制品、汽车零部件及装备制造两大主导产业实现从传统制造、自动化制造到智能化制造的连续跨越。发制品产业以瑞贝卡公司为龙头,加大新材料研发力度,积极向功能性纤维材料、蛋白发丝材料进军。瑞贝卡公司自主研发国内行业最先进纤维发智能生产线,全部建成后,年产纤维发3000万条,产值将达到5亿元,瑞贝卡公司成长为百亿级企业集团。
远东公司通过中德技术合作,引进国际一流制造设备,创新“互联网+传动轴”智能制造新模式,规划建设全球最大的非等速传动轴生产基地——远东汽车传动系智能制造产业园。近年来,公司产品类型不断拓宽,市场范围从国内向全球不断扩展,实现了“产品高端化、制造智能化、市场国际化”的发展目标,成为行业智能制造示范企业,并获得“全国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称号,年产值突破70亿,正向百亿级企业大踏步迈进。
豪丰农业装备、环宇玻璃、中亚等企业快速发展,建安区传统产业发展呈现出龙头企业顶天立地,中小企业铺天盖地、遍地开花、梯次递进的火热局面。
电子信息、环保装备及服务两大新兴产业从无到有、蓬勃发展。建安区抢抓国家信息技术自主可控建设、河南省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等重大机遇,在延链补链强链上下功夫,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引进培育上做文章,主动承接关乎全市发展大局的重点项目。黄河鲲鹏PC机生产线从车间改造到产品下线仅用了35天,服务器生产线提前45天达到量产条件,不断刷新“建安速度”。黄河鲲鹏项目落地投产,已具备年产75万台PC机、36万台服务器生产能力,产值突破8亿元,并带动光比特通信高端光器件、众联成光电产品、黄河信产主板显卡等多个上下游左右链项目落地投产,实现了电子信息产业257%的产值同比增长。环保装备及服务产业园抓住国家“无废城市”试点机遇加快发展,厦门三达膜环保装备、河南景尚环保科技、河南佳禾豆邦机械等项目建成投产,未来整个环保产业园建成后,可实现年产值50亿元以上,利税15亿元以上。
生物医药、食品加工及包装两大特色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层次不断提升。精细化工产业通过对传统产业结构、技术结构的优化调整,实现了从中间体到原料药和制剂的推进,稳步踏上了向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道路,精细化工园区通过省政府符合性认定,吸引了常州民邦、杭州杰细等企业前来发展;世纪香珍稀食用菌工厂化生产基地、食品包装产业园等项目建成投用。
抓融合、促发展,现代服务业添势赋能
五年来,建安区坚持融合发展理念,围绕城市和产业发展需求,在加快发展生活性服务业的同时,大力发展高技术生产性服务业、新兴服务业,实现了从传统商贸向跨境电商、检验检测、现代物流等现代服务业的跃升,推动服务业和制造业互促共进、深度融合,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从36.4%提升到46.3%。
区、乡、村全覆盖的电商服务网络基本形成,五年来,电商交易额达到706.64亿元, 其中跨境电商交易额49.97亿美元,电商交易额年均增长23%,跨境电商交易额年均增长33%,跨境电商产业园被评为“省级示范基地”。
全省唯一、全行业唯一的发制品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成功获批,中国(许昌)国际发制品交易市场开业,外贸综合服务平台、全球假发分拨中心投用,入驻商户达196家,累计出口3048单,货值约3.149亿美元。
国家公共检验检测认证服务平台示范区通过国家验收,成为全省第2个国字号检验检测认证平台,入驻专业机构10家。邮政快递分拨中心、万里快递物流园建成投用,多式联运物流港、许昌出口加工贸易产业园(综保区)等重大项目快速推进,区域性物流中心加快形成。
抓创新、求突破,产业发展动能更加彰显
发展是第一要务、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五年来,建安区坚持把创新驱动作为第一动力,持续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提升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内生动力。
创新能力持续提升。突出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作用,大力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春笋”计划和“科技小巨人”企业培育计划,开展“小升高”培育行动,壮大科技型中小企业主体规模,推进高新技术企业提质增量。五年来,成功申报市级以上科技项目34个,争取省市科技扶持资金近5000万元,新增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26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35家,连续多年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县(市、区),2018年荣获全国科技创新百强区称号。
创新平台数量持续膨胀。全区共有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2家、市级企业技术创新中心29家、市级重点实验室6家、国家级创新型试点企业1家、省级创新型龙头企业2家、省级节能减排科技创新示范企业5家、国家级星创天地1家、省级星创天地1家。
创新主体规模持续扩大。全区自主创新企业增加15%,瑞贝卡公司自主研发的国内行业最先进的纤维发智能生产线,生产效率提升100多倍;世纪香、豪丰农业装备成功申报河南省揭榜挂帅项目,豪丰公司自主研发的金刚石涂焊绿色制造技术,使旋耕刀耐磨性提高4倍,使用寿命延长3.5倍,产品制造工艺、生产效率在全国农机行业中处于领先水平。
创新人才团队加速聚焦。创设一流创新制度,对重大科技项目实行“揭榜挂帅”“赛马”制度,推进核心技术研发与转化;纵深推进“四个一百”专项行动和“万人助企”活动,帮助企业应对挑战、爬坡过坎。围绕产业链核心、乡村振兴和企业家队伍培养,实施“许昌英才计划”和人才“四大工程”,引进培育带技术、带项目的创新创业人才(团队)6个,省“中原英才计划”领军人才3人、高层次人才28人。世纪香公司董事长李彦增成功申报2020年度中原产业创新领军人才,金欧特公司董事长徐琦成功申报2020年度中原科技创业领军人才。
“三大改造”为企业腾飞插上翅膀。五年来,全区共有145个重点项目纳入全省“三大改造”,完成技术改造投资114亿元,成功创建国家级绿色工厂3家、两化融合贯标证书企业40多家;省级工业设计中心1家、智能工厂1家、智能车间3家、质量标杆企业3家、绿色工厂1家、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试点示范项目1家。远东公司成为全省智能制造优秀示范企业,市场范围从国内向全球不断扩展,单项产业市场占有率达到国内第一、全球前三,接连摘获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绿色工厂、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评定企业“三块国家级金牌”,并荣获省长质量奖。
抓开放、强招商,产业发展引来“源头活水”
发展是第一要务,项目是第一支撑。这五年,建安区坚持把扩大开放作为关键举措,持续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融入新发展格局,不断释放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活力。
开放招商引入源头活水。围绕全产业链发展要求,制定年度招商计划,优化招商政策,完善招商图谱,压实招商责任,做好项目谋划推介,扎实开展产业链招商、依企招商。立足现有产业园区规划、产业集群和产业基地,围绕拳头产业电子信息和节能环保,依托金牌企业黄河鲲鹏,突出横向配套,着力引进处于产业链条高端的重大项目,实现延链补链强链,推动产业做大做强。同时,创新招商方式,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坚持大员上阵,落实“二分之一”工作法,采取委托代理招商、驻地招商等方式,瞄准龙头企业、优势企业,落实招商激励机制,营造全方位、立体式招商氛围、增强招商实效,形成了项目开工一批、建设一批、投产一批、储备一批的梯次推进格局。
五年来,三达膜过滤材料与成套膜设备制造项目等先后落地投产,光比特通信器件、育辰飞光电科技5G光通信器件等项目填补了建安区光通讯产业领域空白,南京三佳万向节项目实现了汽车零部件及装备制造产业延链强链,环保装备和服务产业园填补我区大型环保装备制造产业的空白,为全市“无废城市”建设提供有力支撑。围绕黄河鲲鹏、环保装备及服务等龙头项目,已引进上下游配套项目18个,整个产业链项目投资总额超56亿元,产业集聚效应凸显,产业链进一步完备。
深化改革开放发展动能。五年来,致力于深化“放管服效”改革,着力打通群众和企业办事的痛点、难点、堵点,提高政府服务公众的能力和水平。大力推行“互联网+政务服务”,加强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建设,让群众办事更方便、更快捷。充分发挥“互联网+监管”平台作用,实现“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全覆盖、常态化,消除监管盲点。深化投融资体制机制改革,狠抓国有公司改革和绩效评价,拓宽与社会资本的合作领域,推动国有公司做大做强、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推进文化教育、医药卫生、农业农村等领域改革,把改革释放的红利转化为促进发展的动力。“网上可办”和“一网通办”率达到100%,按期办结率100%,政务服务更加高效便捷。投融资、财税、农业、国土、环保、社会保障等领域改革顺利推进,改革促发展的红利进一步释放。
优化环境打造投资高地。坚持政府办好围墙外的事、企业办好围墙内的事,全面实行政府权责清单制度,减少政府对市场活动的直接干预,让企业心无旁骛抓发展。加强企业服务和培育,落实首席服务官、审批零接触和“13710”等制度,做到无需不扰、随叫随到、有求必应。2019年以来参与全市营商环境评价排名始终处于好的位次,2020年全省营商环境评价建安区总体营商环境良好,在许昌市辖区中排名第1。
良好营商环境成为产业突围的比较优势,促进一大批优质项目落地建设。“十三五”期间,累计签约亿元以上项目271个,签约总投资1033亿元,实际利用外资4.3亿美元。
五年转型跨越,五年物阜民丰。在新时代的经济大潮中,建安这艘“产业之舰”正在行稳致远、劈浪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