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过半数网友被“杀熟” “大数据”应有大信用


来源: 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近日,有网友反映某电商平台存在“杀熟”现象,很多老用户甚至是会员用户购买同款商品的购买价格要高于新注册用户。对此,该电商平台却回应称,新注册用户享受“新人价”。

如此轻描淡写的解释自然不能服众。实际上,自“杀熟”现象前些年被曝光以来,这种“看人下菜碟,越熟越坑你”的做法始终屡禁不止,有调查显示,超过半数网友被“杀熟”。

如今,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无论是购物、饮食,还是旅游、住宿,人们的日常生活已经离不开五花八门的APP(手机应用程序)。然而,却总有一些商家和平台依靠大数据搜集用户的消费习惯,滥用用户的信任,为用户“量身定制”商品价格。“让熟客花更多的钱买同样的商品”,似乎已成为业内潜规则。

应该看到,商家和平台之所以敢于“杀熟”,关键在于其运作模式多样、隐蔽性较强,且出问题后消费者不易取证。同时,与商家和平台相比,消费者普遍处于弱势地位,缺乏维权到底的精力和时间,面对此类行为大多忍气吞声。

毋庸置疑,要想管住商家和平台“杀熟”的手,必须敢于“亮剑”。一个利好消息是,近年来,政府越来越重视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逐步对“杀熟”等行为进行管控。比如文化和旅游部2019年10月发布《在线旅游经营服务管理暂行规定(征求意见稿)》,明确要求“在线旅游经营者不得利用大数据等技术手段,针对不同消费特征的旅游者,对同一产品或服务在相同条件下设置差异化的价格”,并决定“依法建立在线旅游行业信用档案”“对严重违法失信者实施联合惩戒措施”。

面对“杀熟”行为,显然不能单靠商家和平台“良心发现”、主动作为。最关键的还是要用刚性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予以严惩,让商家和平台受到应有的惩罚,付出应有的代价,切实提高“杀熟”的违法违规成本。比如可以设立企业“红黑榜”,对查明存在“杀熟”行为的商家和平台列入黑榜,让“杀熟者”三思而后行。

对商家和平台来说,要构建良好的信用机制。需要清醒认识到,唯利是图者终将玩火自焚,只有诚信经营才是长久生存之道。

[责任编辑:谢涵宇]

责任编辑:谢涵宇PF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