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进步和文化事业发展,戏剧艺术逐渐走向大众,无论东方和西方,许多经典的传世之作至今仍然滋养着观众的精神世界。抚州历来有“戏剧之乡”的美誉,诞生了明代戏曲家汤显祖,《临川四梦》经典久唱不衰;还有土生土长、乡情浓郁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抚州采茶戏等,已成为中华戏曲大花园里不可缺少的奇葩。同时,也涌现出一批在坚守与创新中前行的戏曲艺术传承人。让我们一起走近他们中的一员、国家级非遗项目抚州采茶戏的市级传承人朱旭东和他的旭东戏社,一起去感受他们的坚守与传承,体验戏曲文化的永恒魅力。
■据《抚州日报》余志华/文
喜欢看戏的居民
无论是史书还是民间小戏,它们都用自己的“语言”,草蛇灰线留下过往的形影。“世上有,戏上有。”近日,在文昌里历史文化街区旭东戏社,老板娘曾细连用抚州方言这样描述戏里的美妙。
这是一家民营剧团,今年2月19日正式开业,是目前抚州唯一一家固定场所的戏社。此前他们流动演出了几十年。
1996年,朱旭东组建旭东戏社,从此,戏社在抚州大小村落传播着同样带有“泥巴味”的采茶戏,在本地颇有盛名。抢戏班的往事为朱旭东所乐道。春节到元宵节,是下乡唱戏的旺季。2000年春节期间,戏社正在南城县沙州镇一个村里唱戏,隔壁村也要他们去唱,这边还没完,那边就来车偷偷搬走道具箱。“没有道具,我们也演不了,只能连夜溜走,走了二十多里山路,一直到东方发白,才到了唱戏的村。”曾细连一边做出爬山的手势一边描述。
抚州素称“戏剧之乡”,戏曲文化有良好的群众基础。20世纪中期,宜黄戏、广昌孟戏、抚州采茶戏在国内产生不小影响,抚州、崇仁、东乡、南城等地剧团多次赴省为中央领导同志或外宾演出,戏剧发展一时鼎盛。时至今日,除了文昌桥,在临川区上顿渡镇龙津路上也有群众自发聚集形成的“百姓戏台”。在这种氛围下,旭东戏社在乡间演出时戏迷的“盛情”举动也就不足为奇。“有老人家听说我们唱戏,结伴带着凳子从隔壁镇走上二十里路来听戏,散了场,又拖着凳子走回去,天亮才能到家。”朱旭东说,时常有县区的戏迷打电话问最近在哪里演戏,演的什么戏,遇到没看过的,他们便包车前往。
戏迷的捧场“抓”住了舞台上的朱旭东,唱戏伴随了他四十年。他表演的时候也在“抓”观众的反应。作为民营剧团中的翘楚,旭东戏社的特点是“生产”节目快,目前社里有大大小小三百多部戏目,常常是在舞台上边试边推。“抚州采茶戏留存下来的曲谱曲牌有300多个,在我们表演过程中,曲调一直在微调,同一句唱词,不同音调产生的效果不同。”朱旭东说,比如在处理“好人”“坏人”角色时,都是用方言演绎,但“好人”的唱词道白发音更趋近官话,“坏人”的则更有“土味”。
三四百年前,流传于田间地头街头巷尾的民间小调,逐渐与本地流行的山歌小调与灯彩表演形式结合,形成了独立的“独角戏”,后又吸收借鉴黄梅采茶戏等其他戏种特点,最终成为今天看到的抚州采茶戏。在漫长的岁月中,它又跟随着传唱人的演绎而变化。
民间戏社的行进
疫情下戏社没有演戏。但是黄水源、熊天祥、邹福华等老戏迷还是会过来瞧瞧。
“他们夫妻演得好,演什么像什么。”熊天祥、邹福华异口同声地说。
熊天祥老人退休前是临川区一个乡镇学校的校长,以前他并不看戏,自打看了旭东戏社的演出就迷上了。邹福华老人是位退休工人,一直爱好文艺,喜欢看曾细连演“小伢崽”。他说曾细连个小,演起来活灵活现。黄水源是个老中医,言语少,他说没戏看就靠听戏,前一天愣是听到了凌晨一点多。
从2021年底戏社试营业起,时值寒冬,也是场场爆满。民间剧团的特点是观众爱看什么就唱什么,所以剧目多诙谐,插科打诨,现场热闹快活。演得好时,有观众会打彩几百元钱。黄水源老人也打彩过,他说:“他们演得好!也确实不容易。”
这个“不容易”说的是戏社的经营。旭东戏社从草台班子和“松紧带”一样的演员调配模式,到现在固定演职人员、有自己的场地,经营模式有了非常大的改变。朱旭东说,目前抚州活跃的戏班大概有一二十家,除了一些有政府采购剧目的戏班生存压力小点,其他的基本上靠下乡演出赚钱。这几年疫情给行业生存带来不小压力,站在行业潮头,不进就有退的风险。
建社二十五年,旭东戏社除了演出,还拍摄了几十部采茶戏影像作品,对传播抚州采茶戏起到了积极作用。他们获得了全省十佳民营剧团(2015年度)荣誉称号,以及中宣部表彰的“2021年度全国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优秀团队”,对一个民间剧团来说,这两项荣誉“含金量”十足,也是他们进取的“定盘星”。
戏社原打算唱戏卖票,但经常有戏迷在门口喊住朱旭东:“朱老板,我没钱,就让我进去听下吧!”朱旭东听到这些心里不好受,很多戏迷是老人,经济条件不好,后来戏社就开门唱戏,渐渐不再卖票。
“我们有12名员工的工资要发,还有一些经营支出,目前戏社在吃老本。疫情前戏社每天下午演戏,我们的定位是要演大戏,一天或者两天唱完一个故事,空出来的晚上就可以去外面演出。”朱旭东正在适应戏社的转型,探索新的生存与发展模式。
据了解,近年来,在抚州大力传承发展戏曲文化的大趋势下,旭东戏社有了长足发展。一方面借助全市戏曲文化发展的东风,旭东戏社的舞台更大了、技艺更精了。在去年的第四届汤显祖戏剧奖暨江西地方戏曲优秀剧目展演中,旭东戏社选送了采茶小戏《下南京》。在过去的数年间,戏社多次参与交流演出活动,广度和频次极大提升,与全国各地同行有了更多的切磋交流,也有了更多的吸收与精进。朱旭东打算疫情过后和一些外地优秀剧团合作,让他们晚上演出,提高舞台利用率,也把好剧目带给抚州戏迷。另一方面旭东戏社也得到了政府支持。旭东戏社是省、市文联与省剧协重点帮扶的民营剧团,他们积极帮助争取政策和资金支持,并专门为戏社打造了抚州采茶戏大型舞台剧目《梦回乡村》。这是一部主旋律现代戏,旭东戏社的接班人——朱旭东和曾细连的女儿朱鸿盈目前正在排演,并担纲主角。朱旭东和曾细连均是国家级非遗项目抚州采茶戏市级传承人,如今,传承人又有了“传承人”。
文化根脉的搏动
近年来,抚州市持续深耕优秀传统文化,挖掘戏曲元素,创排了《牡丹亭》等有影响力、传播力的大戏。在文昌里历史文化街区打造戏剧名片,修葺万寿宫古戏台、中国戏曲博物馆、汤显祖家族墓园,引入夜间旅游演艺《寻梦牡丹亭》,结合老街区的“百业百态”,让游客全方位感受戏曲魅力。
除了“硬件”,在戏曲人才培养、戏曲土壤涵养上,抚州市也多措并举。为解决戏曲人才青黄不接的问题,近年来,该市着力办好传承班,在抚州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定点定向培养戏曲人才。实施老艺人“传帮带”工程,口传身教,名师带徒。此外,积极推动戏曲进校园,为戏曲传承培养观众,并面向全市民营戏曲院团以政府购买形式公开采购地方戏剧,免费为市民演出。其中,政府采购的一个重要要求就是中标院团要尽量让年轻演员上台演出,目的是以导向作用促进年轻戏曲表演人才成长。
去年《牡丹亭》首次入选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实现了抚州市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零的突破;去年该市完成抗疫主题创作戏剧作品19件、曲艺作品24件。戏曲已经成为抚州文化表达的一种重要载体。
在旭东戏社采访的最后,熊天祥老人说道:“朱旭东夫妻一直坚守在抚州采茶戏舞台上,我们这些爱看戏的,希望他们发展得更好,为抚州的有梦有戏再增点光彩!”
文昌桥头、乡下唱戏时的人头攒动,戏社里的欢声笑语、驱车返乡听戏凑热闹的一车城市青年等等这些画面,无不展示了一个真实的抚州,反映了人们内心深处对传统文化积存的追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