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陕西53家上市公司的一季报已经披露完毕。今年一季度,陕西53家上市公司合计实现营收656.81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0.16%;归属于母公司股东净利润50.56亿元,较上年同期下降7.6%。在整体优于沪深两市平均水平的情况下,陕西上市公司业绩表现明显分化。
疫情冲击下的"陕西韧性"
“总体来看,2020年一季度陕西上市公司经营表现平稳,优于全国平均水平,在疫情冲击下表现出来较强韧性。”开源证券资深投资顾问刘浪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与上年同期相比,四分之一的陕西上市公司逆势实现营收增长,三分之一实现净利润上升。
Wind数据显示,沪深两市上市公司合计实现营收10.63万亿元,同比下降8.73%;合计实现净利润8231.36亿元,同比下降23.96%。
“营业收入是一个企业最主要的利润来源,对一个生产经营性企业来讲,没有营业收入就没有营业利润。营业收入一方面反映的是企业销售规模、市场占有率,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利润和企业价值的发展趋势。”财税专家、西北大学国际商学院客座教授仝铁汉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一季度陕西上市公司合计实现营业收入较上年同期相比有一定的增长,一定程度上也呈现了较好的发展态势和潜力。
“在整体业绩表现平稳,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情况下,陕西上市公司分行业的业绩表现还是有明显分化。”刘浪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陕西上市公司共覆盖17个申万一级行业,其中仅有5个行业实现营收正增长,实现营收和净利润双增长的行业仅有电气设备、电子、轻工制造和银行。
刘浪分析称,从营收增速来看,一季度营收增长最快的是轻工制造行业,一季度营收同比增长52.20%,主要得益于环球印务的药品包装业务需求提升,电子和电气设备行业紧随其后,同比增速分别为47.31%和27.84%;商业贸易、房地产、建筑装饰、休闲服务、化工和非银金融行业出现营收大幅下滑,下滑幅度均超过30%,其中商业贸易行业营收下滑超60%。从净利润增速来看,电气设备行业增速最高,净利润增长超8倍,主要归功于全球单晶硅龙头企业隆基股份业绩大涨和坚瑞沃能一季度扭亏,除此之外,电气设备行业其他上市公司一季度净利下滑。
“从营收增量来看,采掘行业一季度营收同比增长约28.65亿元,其中陕西煤业营收同比增长39.30亿元,抵消了其他企业的营收下滑,再次凸显出能源产业作为陕西经济中流砥柱的作用。”刘浪分析称,紧随其后的电气设备行业营收同比增长约24.52亿元,其中隆基股份实现营收同比增长28.89亿元,也成功抵消了其他企业的营收下滑,凸显出行业龙头企业的重要作用。
产业结构影响明显
“值得注意的是,陕西盈利的上市公司占比低于平均水平,有30家公司实现盈利,占比为56.6%,而沪深两市有70%的企业实现了盈利。”陕西智库科学技术研究院执行院长、“一带一路”(西安)国际资本交易中心科研组长单英骥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
一季度,陕西上市公司中业绩增速较快的三家企业为航发动力、达刚控股、隆基股份。
航发动力主要因管理费用及财务费用减少,一季度业绩增幅达2106.25%。达刚控股受益于众德环保及陕西达刚装备等子公司纳入合并报表,一季度业绩增长749.73%。隆基股份硅片和组件销量增加带动之下,一季度业绩增长204.92%。
53家陕西上市公司中,有15家在一季度净利润实现增长,38家公司净利润出现不同幅度下滑。而业绩出现较大降幅的企业几乎都提到了“疫情影响”。比如西部材料受疫情影响,营收下降、部分子公司高附加值产品无法生产且应收账款增加导致计提信用减值损失,一季度由盈转亏,亏损1423.11万元。
“受疫情影响,陕西上市公司一季度业绩可以说是冰火两重天,一些具备技术壁垒、生产经营未受太大影响的企业增势明显,而一些靠消费、投资拉动的行业表现低迷。”单英骥表示。
“营收下滑最大的商业贸易行业陕西仅有供销大集一家企业,一季度营收同比下降约10.63亿元,充分体现了疫情对商业贸易活动的冲击。”刘浪称,整体来看,采掘、电气设备、国防军工、公用事业、有色金属和机械设备行业的企业贡献了陕西上市公司一季度八成以上的营收和97%的净利润。“陕西上市企业偏向能源产业和大型制造业,而这类企业对疫情冲击具有较强抗性,并启动复工复产较为迅速,这样的产业结构是陕西上市公司一季度业绩表现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主因。”
在单英骥看来,一季度恰好处于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发展的时间窗口,对上市公司管理能力、应对能力、经营能力等构成冲击和检验,“疫情对我们陕西经济、陕西企业参与全球供应链管理能力、紧急事态应对能力也是一次全面测试和考验。”
“一场疫情,使企业经营的外部环境发生变化,由于每一个企业的行业、产品、经营管理水平等不同,对个体企业造成的影响存在差异。”仝铁汉表示,企业应结合目前的内外部条件和企业实际现状,对企业的下一步发展进行科学的决策,制定具有可行性、可操作性的实施方案,在强化现金流管控、扩大收入、降本增效上下功夫。记者 殷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