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创业板十周年。回顾其历史,十年之上还要上溯至少十年。早在1998年3月份召开的全国政协会议上,时任民建中央主席的成思危代表民建中央提交了《关于借鉴国外经验,尽快发展中国风险投资事业的提案》。此提案是当年全国政协的“一号提案”,成思危也因此被誉为“中国风险投资之父”。1999年起,深交所开始着手筹建创业板,十年磨剑开始。
创业支持行动
2000年10月份,《证券日报》正式问世。报社成立后不久,作为每周日出版并聚焦创业与资本的“报中刊”,即《创业周刊》随之诞生。
2006年3月份,根据报社安排,我开始兼任周刊主编,周刊每期16版,彩色印刷,以“服务创业,启迪投资”为目标,及时报道国际国内创业投资、投融资、海外上市及产权交易等企业IPO前的一切资本运作动态,并开始新增和强化了对创意经济与科技园区、中国概念股等热点焦点领域的报道力度。在那个仍有不少人把创投(VC)当作维生素片认识的年代,《证券日报》以《创业周刊》为主要载体,担起了广泛传播创业投资、助力企业成长的使命与责任。
预热创业板
2009年3月31日,中国证监会正式发布《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创业板上市管理暂行办法》。历经十年,创业板终于落地。对此,业界反响积极热烈。证券日报社决定举办一次峰会,并决定由我来担任会议秘书长,具体组织与筹划。
当时我和报社的同事们一起,常常工作到凌晨2点、3点。奇怪的是,那年4月份凌晨3点左右,天空总是有闪电雷声伴点小雨出现。有同事戏称,或许创业板的推出也感动了苍天。
当年4月18日,我到金融街建行总部拜访了中国证监会前主席周道炯同志,代表报社邀请其参加峰会,周主席十分高兴,并即兴题词:“推出创业板,为资本市场健康快速发展作出新贡献”。周主席同时还很爽快地答应出席此次会议。
2009年4月21日,以“资本撬动成长——创业板推出下的成长企业与PE/VC大机遇”为主题的创业投资峰会在清华科技园国际会议中心举行。会上,周道炯致辞说,“创业板的推出一方面可以解决中小企业成长融资难的课题,同时也给中国目前正在蓬勃发展的科技开发园区提供了产业升级的平台”。他同时强调,“防范风险、加强监管、依法治市是保证创业板市场能够稳定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一定要高度重视,认认真真的落实做好”。
与会的领导与专家们为创业板的顺利开通及成功运作提出了不少建设性的好意见。会议次日,《证券日报》头版头条发表以“齐心协力把创业板办成创新和规范之板”为标题的重头文章,为创业板推出预热。
见证和记录创业板开市首日
2009年10月30日上午9点30分,随着开市钟声的敲响,创业板首批公司上市仪式在深圳五洲宾馆成功举行,中国创业板正式迎来首批28家上市公司。
这是资本市场的盛事。当晚编辑出版的《证券日报》,几乎所有的文字版面都聚焦创业板开市盛况。其中,头版头条以“创业板首批28家公司昨日正式挂牌交易”为题,并配发了照片。当天,中国证监会前副主席刘新华、中国人民银行前行长周小川、深圳证券交易所前理事长陈东征、深圳证券交易所前总经理宋丽萍等领导的重要讲话均在报纸显要位置刊发。同时配发评论《重视风险理性投资维护创业板平稳运行》。
创业板首批28家公司掌门人的感言也以专版形式刊出。版面上排序第一的是大禹节水董事长王栋的感言:衷心祝愿创业板市场成为孕育优质企业、推动民族产业品牌大发展的舞台。我与王栋熟悉,但他却在2017年英年早逝。此时看到他当年的感言,百感交集。
巧合的是,当晚,正好轮到我是值班编委,记得签完最后一块版时,已是31日凌晨6点了。一个通宵过去,我的心情一直处于兴奋和欢愉之中——能参与记录和见证中国资本市场这一重大历史时刻,是《证券日报》的幸运,也是我的幸运。
为创业板未来鼓与呼
今年创业板迎来了自己的十周岁生日。十年来,创业板承担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培育新兴产业的历史使命,逐渐形成了支持创业创新的市场特色,培育了鼓励创业创新的制度环境,形成了支持创新驱动发展的社会基础和市场内生力量,已成为多层次资本市场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今年10月初,证监会主席易会满前往深圳调研。其对全力推进深圳资本市场改革发展的表态,被业界视为创业板改革提速的信号。在科创板开市后不久的7月29日,我曾撰写评论《期待创业板“注册制时刻”早点到来》呼吁,“如何尽快总结科创板设立过程中形成的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并推广至全市场,从而带动整个资本市场的改革与发展,已是时不我待”。在之后不到20天的8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明确提出,研究完善创业板发行上市、再融资和并购重组制度,创造条件推动注册制改革。创业板改革并试点注册制得以正式定调。这样的闪电速度,还是出乎我的意料。一个更为恢宏壮阔的“创业板故事”已然开讲,作为记录者,我们要快,还要更快!(马方业 作者为《证券日报》社副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