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年初至今,大量公司登陆港股和美股市场。尤其是港股市场,IPO预备役的名单越来越长,小米、美团点评、同程艺龙、宝宝树、沪江教育、51信用卡等大量公司正在排队。
不过,拟上市公司中不乏长期亏损的,导致港股频繁出现首日破发的情况。有数据显示,2018年上半年19只中资股在港上市,其中有68%的公司跌破发行价。
近七成港股IPO破发
根据Wind数据,2018年上半年总计257起递交港股IPO申请案例,较2017年同期同比增长33.16%;其中,101家企业在港上市,同比增长46.38%;而新增中资股企业19家,占同期新增在港上市企业总数的18.81%,较2017年同期基本持平。
此外,2018年上半年在港上市中资股首发募集金额总计359.41亿港元,同比下降15.60%,首发市盈率(PE)中位数(剔除负值)为16.71,较上年同期基本持平。
根据Wind统计, 2018年上半年在港上市中资股首发募集金额总计370.21亿港元,同比下降13.07% 。按照中位数(剔除负值)计算的摊薄市盈率为16.51,较2017年上半年在港上市的中资股首发市盈率(摊薄)中位数17.31基本持平。
值得注意的是,截至6月30日,2018年上半年赴港上市的中资公司里,有13家公司上市首日就跌破发行价,占比高达68.42%。
除港股外,中资股赴美上市也遭遇了破发的尴尬,破发名单中包括优信集团、尚德机构、精锐教育等知名公司。
大批公司“流血”上市
破发的原因除市场因素外,财务报表上的亏损数字难逃其咎。
数据显示,2018年上半年在港成功IPO的企业中,有24家去年归母净利润为负。其中有3家中资公司去年归母净利润为负,占同期上市中资企业数的16.67%。
举例而言,5月4日,平安好医生在香港联交所主板挂牌交易,该公司2015年至2017年净利润分别-3.34亿元、-7.58亿元,-10.02亿元,公司首日发行价为54.80港元/股,最终以54.80港元/股平收,险守发行价。
6月29日,猎聘网登陆港交所,开盘价31.6港元/股,较33港元/股的发行价下跌4.2%,开盘即遭到破发。招股书显示,公司2015年到2017年分别实现净利润-2.31亿元、-1.39亿元、899.8万元。
登陆美股市场的公司来看,6月27日晚间,优信集团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当天盘中破发。从财报情况来看,优信2016年、2017年净亏损分别实现净利润-27.48亿元、-13.58亿元。
前仆后继者云集
先行者的表现似乎并未阻挡后来者的热情。
大量企业还在排队冲刺港股或美股。近期,大数据服务商极光赴美IPO,从财务数据来看,极光2016年、2017年分别实现净利润-9029.1万元、6138.2万元。经调整后,2016年、2017年的净亏损分别为5870万元、8200万元。
51信用卡也申请港股上市,招股说明书显示,51信用卡在2015年、2016年、2017年的收入总额分别为0.9亿元、5.71亿元、22.68亿元,与之对应的经调整后净利润分别是-1.01亿元、0.53亿元、7.44亿元。
为什么面临破发窘境,却仍有大量公司前赴后继递交招股书?
对此,有分析称,是多个因素综合的结果:首先是资金流紧张,宏观层面正在去杆杠,降低负债率,前几年的投资大户进入收割期;第二,互联网人口红利优势不再,很多互联网公司的用户规模都已经处于短期高点,相应地估值也在高点;第三,资金总量一定的情况下,二级市场没有新鲜血液补充,破发也很正常。(记者 刘斯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