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一年,上市公司獐子岛(02069,SZ)终于走出了“扇贝跑了”业绩巨亏的阴霾,实现扭亏为盈。但就目前来看,扇贝事件对獐子岛带来的影响并未完全消除。
2018年初,一场“扇贝去哪了”的戏码,让獐子岛走上风口浪尖。按照公司的解释,由于降水减少、养殖规模的大幅扩张和海水温度异常等综合原因,獐子岛海洋牧场的扇贝遭遇集体死亡。公司海洋牧场存货核销及计提跌价准备影响合计6.4亿元,全部计入2017年度损益,导致公司2017年度业绩出现大幅亏损。
经历了一年过渡期,獐子岛似乎逐渐从这场灾害中恢复了过来。2019年2月26日晚,獐子岛发布2018年业绩快报。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8.34亿元,同比下降11.58%;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358万元,扭亏为盈。
针对业绩扭亏为盈的原因,獐子岛称,公司除底播虾夷扇贝经营效益较正常年份下降较大外,其他业态及主要产品经营状况良好,公司经营情况稳定,整体业绩呈现企稳态势。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梳理发现,在扭亏为盈的这一年里,獐子岛的日子并不轻松。而由于海产品养殖的周期特性,扇贝事件对獐子岛的后续影响似乎还在持续。
根据獐子岛此前的公告,上述灾害给公司2018年度经营业绩带来较大压力。2018年上半年,归属于上市公司的净利润同比下降52.41%,前三季度则是同比下降69.9%。即便在2018年度实现扭亏为盈,公司的净利润相比于2016年依旧下降一半多。
据了解,2014年,同样称遭遇自然灾害的獐子岛用了两年时间才重新实现业绩增长。不料,刚刚摘帽不到一年,公司便再次重蹈覆辙。
需要注意的是,经历了2017年的自然灾害,獐子岛的产品布局正在悄然发生改变。
2017年年报显示,海洋牧场灾害之后,獐子岛当时拟大幅减少底播虾夷扇贝的养殖规模,由此前的234万亩压缩至60万亩左右。与此同时,公司还将深化海螺、海参资源养护区和资源增殖区建设,恢复底播鲍鱼资源量,加大海胆、鱼类等资源养护品种的合理养护开发。
而在獐子岛2018年的业绩快报中,公司业绩增长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来自底播虾夷扇贝之外的“其他业态”。
可以看出,对海螺、海参、鲍鱼等产品的布局正成为獐子岛发力的方向。但就目前来看,以上产品能够替代扇贝挑起獐子岛的业绩大梁还为时尚早。
根据獐子岛2018年半年报,虾夷扇贝产品依然贡献了公司营收最多的产品,其营收总额甚至超过了海螺、海参和鲍鱼三类产品的总额。此外,对于依靠扇贝起家并长期将其作为核心产品的獐子岛来说,找到新的立足点完成华丽转身,似乎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记者 李诗琪)
图片来源:公司2018年半年报截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