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近日,研制肿瘤药物的信达生物制药(苏州)有限公司(简称“信达生物”)在香港首次公开招股,以每股13.98港元的价格发售2.36亿股,募资规模约32.99亿港元,计划于10月31日在港交所主板挂牌上市。
招股书显示,信达生物此次募资的65%拟用于公司四大核心产品,25%拟用于拨资正在进行及计划中的候选药物的临床试验、注册备案准备事宜及潜在的商业化推出(销售及市场推广),10%拟用作营运资金及一般公司用途。
信达生物是继歌礼制药、百济神州和华领医药后,第四家登陆港交所的未盈利生物制药企业。财务数据显示,信达生物产品尚未获准进行商业销售,2016年、2017年、2018年上半年分别亏损5.44亿元(人民币,下同)、7.16亿元、5759.6万元。
值得关注的是,近期在香港挂牌上市的生物制药股接连破发。8月1日上市的歌礼制药(01672.HK)招股价为14港元,但10月24日收盘报6.18港元,股价累计下挫超过50%。8月8日上市的百济神州(06160.HK)股价上市以来一路下滑,24日股价收报69.80港元,相比108港元的招股价下跌超30%。
此外,9月14日上市的华领医药(02552.HK)同样未能摆脱破发命运,截至24日收盘股价报7.20港元,比8.28港元的招股价下跌超13%。
信达生物与上述三家公司一样,都面临研发周期长、资金投入高、产品上市成功率低的问题,这也成为生物制药公司上市后投资者担忧的重点。
发售价格高企募资近33亿港元
10月18日,信达生物(01801.HK)发布公告称,公司自18日起至23日在香港公开招股,招股区间为每股12.5至14港元,10月31日于港交所主板挂牌上市。
信达生物最终发售价格定为13.98港元,位于12.5至14港元招股区间高端,募资规模约32.99亿港元。此次信达生物在香港公开发行股份的比例约10%,国际配售比例为90%,另有15%超额配股权。
目前公司确认10家基石投资者,共计认购19.18亿港元,约占其募资总额的六成。其中红杉资本、惠理基金以及涌金资本分别以4.7亿港元、2.35亿港元及2.35亿港元领投,资本集团(CGPM)、美国制药公司礼来(EliLilly)、景林、淡马锡等进行跟投,联席保荐人为摩根士丹利、高盛、摩根大通及招商证券国际。
信达生物制药主席、总裁兼首席执行官俞德超在会上透露,公司生产线按国际标准设计、建造及运作,若只满足中国市场需求无法充分发挥其潜力,“目前已有两个药品进入临床研究,另外一个很快启动。自去年开始我们的战略有所调整,直接在美国进行研发,进入中国以外的市场。”
尚无产品销售收入两年亏损超12亿
信达生物主要开发、生产和销售用于治疗肿瘤等重大疾病的单克隆抗体新药,目前公司产品尚未获准进行商业销售,因此尚未从产品销售产生任何收入。
因此,信达生物至今仍处于大额“烧钱”、持续亏损的状态,仅靠政府补助和一些服务授权实现少量收入。2016年公司没有任何营收,2017年向国内公司提供服务并授权产品获得1853.8万元,今年上半年收入为443.6万元。
招股书显示,2016年、2017年和2018年上半年,信达生物的研发开支分别高达3.85亿元、6.12亿元、4.2亿元,亏损额度分别达5.44亿元、7.16亿元、5759.6万元。
面对已在港上市的歌礼制药、百济神州和华领医药股价破发的现状,信达生物首席财务官奚浩称,上市公司股价受各种因素影响,相信公司有业务成果作支持,价格合理情况下预计可得到投资者支持。
信达生物的资本之路
信达生物的创始人为俞德超,此前在加州大学博士后站从事药物化学研究,先后在美国Calydon、CellGenesys、AppliedGenetics等生物制药公司担任首席科学家、副总裁的职务。2006年,俞德超带领研发的全球首款基于溶瘤病毒的免疫治疗创新药物“安柯瑞”上市,同年俞德超回国加入康弘药业,负责生物药研发。2011年,俞德超在苏州创立信达生物。
据《时代周报》报道,2011年10月,信达生物完成了500万美元的A轮融资,投资方是富达亚洲共同成长基金(现已更名“斯道资本”)。2012年6月,信达生物再次完成3000万美元的B轮融资,礼来亚洲基金领投,富达亚洲继续跟投。
2015年3月,信达生物将自己研发的PD-1单抗的海外市场授权给美国礼来制药,并收到5600万美元的首付款。同年10月,信达生物再次与礼来达成总额超过10亿美元(里程金)的全面合作,双方签订了3个肿瘤免疫治疗双特异性抗体的全球开发合作协议,并完成了1.15亿美元的C轮融资。
2016年11月,信达生物完成D轮融资,获得来自国投创新、国寿大健康基金、中国平安、泰康保险等机构的2.62亿美元投资。这是中国生物医药行业迄今为止最大的一笔融资,也是当年全球范围内第二大融资案。
至上市前,信达生物共完成了5轮合计5.62亿美元融资。据招股书资料,至今年上半年PRE-IPO轮融资时,信达生物的整体估值已有12.8亿美元。与此同时,俞德超的股份已被稀释至6.31%。
17条研发管线是最大“赌本”
信达生物的产品研发管线由17种抗体候选药物组成,4种核心产品拥有全球化专利,已在中国进入了后期临床开发阶段,分别是新型的PD-1抗体信迪利单抗(IBI-308)和生物类似药IBI-301、IBI-303、IBI-305。
据港股挖掘机报道,治疗肿瘤、有全球商业化权利的信迪利单抗(IBI-308)为PD-1/PD-L1抗体,第三期临床实验已结束,并于2018年4月10日再次提交了该药物的新药申请。4月19日,获得了CFDA(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受理,4月23日,被纳入了优先审评程序。
信达生物的是获得CFDA受理的PD-1/PD-L1产品新药申请的首批公司之一,预期[复发/难治性经典霍奇金淋巴瘤]将成为获批上市的信迪利单抗治疗的首个癌症适应症。该药物目前也已获得FDA批准,计划将在美国启动多中心1b/2期的临床试验。信达生物在招股说明书表示,若信迪利单抗获CFDA批准,计划于2019年推出。
目前在中国获批准的PD-1/PD-L1抗体药物仅一种,即2018年6月15日获批的百时施贵宝的PD-1抗体Opdivo(纳武单抗),该药物用于治疗局部晚期或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
信达生物与其相比,不仅有信迪利单抗,而且部分信迪利单抗形成了三种双特异性抗体候选药物(即其他三种核心药物)的抗PD-1部分。预计2019年上半年、2019年第四季度及2020年下半年分别为IBI-305、IBI-301、IBI-303向CFDA提交新药申请。
除了四种核心产品,信达生物还拥有创新单克隆抗体候选物的产品管线,包括已在临床1/2期的IBI-306、IBI-310,以及已向中国提交IND申请的候选药物IBI-302、IBI-307、IBI-101。临床前的储备药也有8种,预计未来12个月内将推动其中四种临床前候选药物进入临床阶段。
总的来看,信达生物的管线药物研发虽多达十七个,但发展并不杂乱,有核心,有发展,有储备,各层次药物进展有序,利于长期发展。
同类药物齐出,商业化竞争加剧
据智通财经报道,目前与信迪利单抗作用机理相似、处于竞争状态的PD-1抗体药物已有5种,分别为百时美施贵宝的PD-1抑制剂纳武单抗(Opdivo,俗称“O药”)、默克的帕博利珠单抗(Keytruda,俗称“K药”)、君实生物的JS-001、恒瑞医药的SHR-1210、百济神州的BGB-A317。
由于国内市场正处于爆炸式增长阶段,各方产品竞争极为激烈。其中,“O药”在中国的售价为美国零售价的52.9%,“K药”在中国的售价为美国零售价的54%,“外来药”优势明显。而恒瑞医药的SHR-1210、百济神州的BGB-A317这两个药物的主要适应症都是霍奇金森淋巴瘤,与信迪利单抗适应症极为相似。
信迪利单抗不仅要与“外来药”竞争,还得与“国产药”一争高下。与信迪利单抗一样,恒瑞的SHR-1210、君实的JS-001、百济神州的BGB-A317均已提交新药申请,预计可在2019年推向市场,且恒瑞的SHR-1210、百济神州的BGB-A317这两个药物的主要适应症都是霍奇金森淋巴瘤,与信迪利单抗适应症极为相似。
与此同时,信达生物剩余三种核心生物类似药也面临竞争难题。目前,市场中与IBI-301同类的药物已有1种投入市场,1种递交新药申请,2种处于临床3期;IBI-303的同类药物已有2种投入市场,2种递交新药申请,2种处于临床3期;IBI-305的同类药物已有1种投入市场,1种递交新药申请,7种处于临床3期。
生物制药公司“罩门”多
由于生物制药公司药品研发投入大,周期长,中短期实现盈利难度较大,新股破发率高达七成以上,此前三家赴港上市的生物制药公司均破发,表现惨淡。
歌礼制药、百济神州、华领医药于8月、9月在港交所挂牌上市,3家企业都是既无盈利又无商品化的产品。截止10月24日收盘,3家企业股价分别报6.18港元、69.80港元和7.20港元,相对发行价的股价跌幅分别为55.86%、35.37%、13.04%。
据36氪报道,由于已上市企业接连破发,部分拟赴港上市的生物科技企业踌躇不前,复星医药长期培育的医药独角兽复宏汉霖已经推迟了赴港挂牌计划。
此前信达生物制药获保荐人给予27亿至38亿美元之间的估值,现在缩水了7亿至18亿美元。早在歌礼制药股价下跌之际,路透社评论称“今后生物科技初创公司如果在香港上市,会面临非常谨慎的估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