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央行、银保监会、证监会、外汇局近期发布《关于金融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意见》(下称《意见》),进一步推进金融开放创新,深化内地与港澳金融合作后,银保监会日前表示,将进一步落实粤港澳大湾区“金融26条”。
银保监会相关部门负责人5月23日表示,银保监会已制定2020年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工作计划,下一步将继续认真落实相关工作。工作计划包括支持粤港澳保险机构合作开发创新型跨境机动车保险、跨境医疗保险产品,支持符合条件的港澳银行保险机构在大湾区设立经营机构,支持粤港澳发展特色金融业,研究在大湾区设立保险服务中心,加强三地金融监管合作等15项工作。
银保监会还将研究探索在广东自贸试验区设立粤港澳大湾区商业银行、保险服务中心。银保监会与广东省政府就设立大湾区国际商业银行进行沟通,目前广东省正就拟设立银行的可行性、业务定位、股东资质进行研究论证;积极研究在CEPA协议框架下设立保险售后服务机构。目前,广东、深圳银保监局已拟定了大湾区保险服务中心工作方案。
对于推进粤港澳保险机构合作开发创新型跨境机动车保险、跨境医疗保险产品,支持符合条件的港澳银行保险机构在大湾区设立经营机构,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奇霖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此计划在落实过程中存在一些难点,主要在于如何打通粤港澳之间的制度阻碍,由于粤港澳在社会保障制度、交易货币、资本账户之间存在较大差异,跨境保险业务在产品设计、价格统筹、承保理赔方面会涉及较多复杂情形,例如在款项支付、外汇管制方面可能会面临一些不便,同时港澳银行在大湾区内经营也面临着跨境资金流动的问题。
因此,在李奇霖看来,一方面需要更多的顶层设计配合,将政策逐步放开,允许资源要素在粤港澳大湾区内更自由的流动;另一方面需要银行保险机构对相关产品、业务进行改良,例如将传统的线下环节如承保、理赔等转移至线上,使得业务开展便利化。
在支持港澳发展特色金融产业方面,《意见》也有具体表述,包括发挥中国香港在金融领域的引领带动作用,强化国际资产管理中心及风险管理中心功能,打造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投融资平台,为内地企业走出去提供投融资和咨询等服务。支持中国澳门打造中国-葡语国家金融服务平台,建立出口信用保险制度,建设成为葡语国家人民币清算中心,承接中国与葡语国家金融合作服务,支持澳门发展租赁等特色金融业务,推动建设澳门-珠海跨境金融合作示范区。支持中国澳门在符合条件的情况下加入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支持丝路基金及相关金融机构在中国香港、中国澳门设立分支机构。
中山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湛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粤港澳地区囊括中国香港、澳门、广州、深圳等众多金融发达地区。其中中国香港便是国际金融枢纽,应发挥香港在金融领域的引领带动作用,巩固和提升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打造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投融资平台。而深圳拥有内地活跃的资本市场,依托深圳证券交易所为核心的资本市场,加快推进金融开放创新。
“粤港澳大湾区作为世界上唯一一个有两种制度、三种货币、四个核心城市的湾区城市群,涉及港澳与内地城市之间的跨境合作,传统金融安排无法解决跨境资源的融合利用问题,因此通过政策支持开发创新型跨境金融产品、设立跨境银行保险经营机构等,都能够更好地实现粤港澳间资源整合,进而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李奇霖表示,对于我国经济发展和金融业对外开放而言,实际上在粤港澳大湾区所做的这些尝试,可以视为一种小范围的改革试验,为未来更深层次推动金融对外开放提供经验借鉴。
在李湛看来,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推进,有助于有序推进扩大大湾区内人民币跨境使用规模和范围,推进金融市场的互惠互通。同时也有助于内地加快金融开放的步伐。港资证券、基金、保险机构将逐渐在珠三角开业,粤资金融机构也开始在中国香港、中国澳门设点布局。这有助于促使三地金融机构构建紧密的协作关系,刺激产品、服务和管理创新,并推动政策、监管和制度创新,不断开辟新的合作领域。记者 刘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