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东北三省经济增速均超过4%。
“经过不懈努力,全省经济形势在好转,政治生态在净化,营商环境在改善,干部作风在转变。成绩来之不易、弥足珍贵,这是我们加快振兴发展的基础所在、信心所在、希望所在。”1月27日,在辽宁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辽宁代省长唐一军在分析该省经济时说。
数据显示,2017年,辽宁经济增速为4.2%,大幅高于上一年-2.5%的增速;黑龙江经济增速为6.4%,也比上一年的6.1%要高。不过,吉林2017年经济增速为5%,低于2016年6.9%的经济增速。
而在谋划新一年经济增长路线图时,东北三省不约而同选择加快布局新的产业。东北三省的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对于大数据、冰雪旅游、健康等产业均有所部署。
“东北经济前几年挤水分比较厉害,随着水分挤出,目前经济增速提升是正常的。”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院教授杨东亮指出,“而在全国经济形势转好的情况下,不出意外,东北未来的经济增速还会比目前要好一些。”
东北整体经济回暖
2017年,东北三省的经济整体表现良好。
其中,辽宁、黑龙江的经济增速分别为4.2%、6.4%,比上一年提高6.7、0.3个百分点。此外,吉林2017年经济增速为5%。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统计全国的数据显示,东北已经摆脱了经济增速全国垫底的窘境。2017年,天津、内蒙古和甘肃的经济增速均在3%-4%之间。
黑龙江省长陆昊在1月25日做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2017年黑龙江省顶住经济下行压力,经济总量不断扩大、结构优化;激发内生动力,新动能、新增长领域培育取得明显成效;深化改革,市场经济意识显著增强、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
东北三省经济转好,最明显的表现是工业的提振。2017年辽宁规模以上工业增速为4.4%,高于2016年-15.2%的增速。黑龙江2017年规模以上工业增速为2.7%,较上一年的2%也明显提升。吉林2017年规模以上工业增速为5.5%,与上一年的6.3%相比,也保持整体稳定。
一些重工业形势好转,对东北经济有较大的提振作用,典型的案例是钢铁。比如,东北最大的钢铁集团鞍钢2017年实现利润15亿元,同比增加110亿元。此前,该集团公司连续5年亏损。
国家统计局数据也表明,2017年,钢铁、煤炭去产能改善了供给质量,提高了产品价格,企业效益大幅回升。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钢铁)利润比上年增长1.8倍,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增长2.9倍。
东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产业经济学系副教授向涛指出,前几年,辽宁和黑龙江经济增速下降幅度比较大,通过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目前经济有所反弹。
“东北还是要更多地发展市场经济,搞活政商关系,发挥市场经济主体活力。在服务型政府方面,当地政府可以做得更好。”他说。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到,目前,东北三省已确定2018年的经济目标。其中辽宁确定2018年经济增速目标为6.5%左右,这一目标与2017年一致。吉林2018年经济增长目标是6%左右,略低于上一年的7%。黑龙江2018年经济增长目标是6%以上,与上一年的6%-6.5%接近。
狠抓新产业壮大新功能
面对经济整体转好,东北三省继续提出加快发展新产业。
其中,吉林省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对优势产业实施发展提速工程。支持医药健康、装备制造、光电信息等产业发展,加快长春装配式建筑产业园等建设,着力打造一批具有强劲创新能力的龙头企业。
同时,实施新增长点培育提高工程。围绕大数据、云计算等,深化互联网与先进制造业融合发展,开展5G网络商用试点,建设工业互联网,推动长春等地大数据产业聚集发展。加快高密度LED显示等领先技术产业化,构建大数据产业链。
辽宁省也提出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推进“互联网+农业”,促进农业与旅游、文化、康养等产业融合发展。同时要加快发展服务经济,组建省健康产业、体育产业集团。深入开展营商环境建设年活动,全力实施“双招双引”工程,积极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
黑龙江提出坚持产业项目建设、创新驱动、新增长领域培育相结合,持续推动转方式调结构。以体制机制改革与创新驱动结合推动“老字号”改造升级,以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推动“原字号”深度开发,以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创新创业结合推进“新字号”培育壮大。
“现在到了产业融合阶段,信息化对工业化改造力度很大,人工智能、‘互联网+’都发展起来了,所以未来,应该要进一步在新模式、新业态、新产业方面努力。”中国社科院工业所产业组织室副主任郭朝先指出。
向涛认为,东北发展新兴产业是很好的思路,但是新兴产业要把本省的传统、优势和未来的发展方向结合起来。“像吉林的大数据,辽宁的健康医疗,都是很好的发展方向,需要国家政策上的倾斜,如前段时间公布的优惠政策,这些政策有利于资本向这些产业转移,有利于降低新兴产业的发展成本。”
此外,北大教授林毅夫曾给吉林省提出发展轻工业的建议。对此,郭朝先认为,东北需要发展一些轻工业,但是目前东北人力资源不丰富,这是一个短板。“加上轻纺工业很多是过剩的,现在除非是高精尖才有发展空间,对东北来说,有一个积累学习的过程。”
本报记者 定军 实习生 何葳 张文卓 北京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