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冬后北京的初雪,似乎仍未能平息舆论的怒火。
当辱华言论与高海纳这样的跨国企业外籍高管联系起来,就更直接地激起了更大的反弹。毕竟在中国汽车合资合作的历史中,外方的确获得了其他市场所难以复制的快速发展与巨额利润。在这样的既定事实面前,高海纳的言论无疑将深深为国人所不齿。
联系到今年初春ABB公司高管在飞机上公然辱华一事,似乎此次风波的收场也无外乎当事人与企业官方的道歉。但在并不困难的“做做姿态”之前,更为根本的问题显然需要正视,即高海纳的辱华言论,究竟只是基于西方人原生的傲慢,还是其在实际工作中衍生的偏见?
在戴姆勒官方救火性质的声明中,除了“全力配合调查”这样的话术,还特别强调“一直以来,戴姆勒在全球提倡平等尊重的价值观,在中国亦是如此。我们致力于成为有责任感的中国企业社会公民,并与中国社会发展共同进步。”
比起替不让人省心的领导“洗白”,戴姆勒更急于让外界相信,这样的事情只是“个例”,只是高海纳的“个人言论”,这既不能代表公司立场,也不能说明戴姆勒内部存在“种族歧视”问题。
恰逢中外合资合作日益紧密与深化的历史阶段,相较高海纳一人的荣辱,戴姆勒在华公司内部中外员工之间的关系融洽与稳定才是头等大事,因为这一定程度上关乎其在华发展的成败。
戴姆勒大中华区发布的官方声明
以外界的眼光看来,高海纳的言论侮辱的无疑是全体中国人;而若以企业内部视角来看,受到侮辱最严重的,则莫过于那些与高海纳有过接触甚至朝夕相处的中方同事、员工、合作伙伴、经销商以及客户。
毕竟在目前曝出的那段言论中,高海纳对中国人的歧视,似乎是源于其在中国工作的这一年时间。或许,当戴姆勒内部的中方员工得知这一消息后,内心在愤怒之外会更添几分痛心吧。
本土化一直是国际汽车企业在华的核心战略,除了研发生产等环节,人才的本土化也是其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当其高管团队涌现出越来越多的中国面孔,当外籍领导也喜欢通过秀几句中文取悦媒体,外界似乎相当然地以为中外双方的合作真的是“一团和气”,所谓体制、文化、思维方式等多方面的差异真的不再是问题了。
于是,高海纳的辱华言论成了打破平静湖面的小石子,它也将势必影响到更宏大的局面,泛起的涟漪中,所有中外合资车企之间似乎都该重新审视和反思一些东西了。
回到题目所言,不妨做这样一个假设。当风波逐渐平息,高海纳回到自己的公司,他将如何面对自己的同事?他将如何继续说服经销商们与他继续紧密合作?他又将如何让媒体相信,他依然是那个对中国抱有好感、对中国市场抱有希望的戴姆勒卡客车在华负责人?
这种颠覆的剧情无疑有着十足的讽刺味道,因为高海纳的言行不止于情感层面的伤害,它还将此前苦心维系的中外互信合作基础撕得粉碎!相对来说,情感的抚慰来得简单,时间也遗忘伤痛,但信任的重新建构,并非朝夕之功。
从这个角度来讲,高海纳事件触及的,不仅是种族歧视的红线禁区,还有戴姆勒在华发展的命脉根基。没有对中国员工及其辛勤工作,何谈车企在华的进步?没有中国市场的巨大拉动,何谈国际车企的全球地位?而没有真正的尊重与互信,又何谈共同发展与进步?
“调查结束后,我们将相应采取一切必要的处理措施。”这是戴姆勒官方回应的最后一句话,高海纳事件的收场依然充满看点。但在笔者看来,戴姆勒的处理措施,显然不止是平息外界的愤怒这样简单。
惩治高海纳一人,无疑只是扬汤止沸,需要动手术的显然是更为根本的存在。“故扬汤止沸,沸乃益甚,知其本者,去火而已。”
最后插一句个人想说的,那些被高海纳深深侮辱与伤害的戴姆勒中方员工,今天却要为了这个自视甚高的外方领导继续奔波“洗地”。双方谁才具有真正的职业道德与契约精神,谁才具有真正的企业意识与大局观,可谓高下立判。(文/搜狐汽车杨亚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