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一年里,全球经济可谓同步复苏,高就业率和低通胀同时并行,这被称为“通胀之谜”,尤其是美国经济已经持续复苏多年,数次量化宽松,投放大量基础货币,欧洲和日本包括新兴市场国家跟随持续放水,但是物价没有任何松动迹象,这跟传统经济学的理念背道而驰。
根据货币主义的观点,几乎所有人都预测会导致严重的通货膨胀,但是通胀就是起不来,还有明显的通缩迹象。
通胀之谜主要出现在美国,2017年早些时候美国物价曾经触及2%,此后就陷入持续的疲软。在过去5年中的绝大部分时间内,该数据始终疲弱,而美国的劳动力雇佣早已超过了充分就业。
通胀之谜,引发了经济学界对西方主流经济学的怀疑,尤其是货币主义备受质疑。
中国央行在2017年的货币政策报告中,对于“通胀之谜”进行了大篇幅的探讨,央行也是归纳最近几年学界对于这个问题的几个典型观点:比如原油、 粮食等大宗商品价格下跌;劳动力市场兼职劳动者、临时雇佣合同和低技能劳动者占比上升;全球价值链发展和技术进步也可能对物价构成压力等等。
其实,更为根本的是,导致通胀低迷的以上因素到底是一个暂时性、周期性因素,还是趋势性、结构性的因素。目前看来,很可能是前者。
最明显的表现是美联储刚刚结束的美联储议息会议,堪称美联储货币政策的一个重要的转折点,这次会议对于通胀预期一改此前的低迷预期,会议纪要显示:“几乎所有与会者依旧预期,通胀率中期内会回升到2%这一(FOMC)委员会的目标,因为经济增长仍高于趋势水平,就业市场保持强劲。多位与会者评论,近来的进展让他们对通胀升向2%这一目标的前景更有信心。”
美国主流媒体的报道题目是,“美联储会议纪要:一切迹象都指向未来更多加息”。目前美国联邦基金期货交易市场预计的今年3次和4次加息概率均增加。10年期美国国债收益率在会议纪要公布后进一步走高,盘中曾升破2.95%,创逾4年新高。
美联储之所以如此“自信”,缘于最近几个月的通胀数据。2017年9月至12月,美国CPI同比增速连续4个月维持在2%以上。而2018年1月美国CPI同比为2.1%,高于预期1.9%。
2017年最明显的是美国核心CPI和核心PPI的背离,核心CPI回落但是核心PPI却上涨,去年12月美国核心PPI上涨达到2.5%,而核心CPI却只有1.8%,这个数据还是上涨之后的,此前更低。而与此同时,去年以来美国就业已经接近或者超过充分就业,劳动者的时薪也在持续增长。
以上因素表明去年美国CPI的持续疲软很可能是暂时的,随着就业和劳动者收入的增长,企业持续盈利,PPI的上涨,核心CPI的上涨应该在2018年出现,果然至少就1月份的表现看,核心CPI的上涨超出预期。
再回到此文的核心,这次“通胀之谜”为什么不是谜,原因在于伯南克的“直升机撒钱”式的量化宽松,彻底打破了经济发展的节奏和脉动,美国经济没有进行彻底的出清,物价也没有回落到最低位,此后经济的复苏缓慢,通胀自然就很疲软。而中国庞大的制造业能力,彻底改变了传统菲利普斯曲线的斜率,再加上最近经济持续下滑,需求不振,产能过剩,经济的全球化深度扩展,通胀被抑制。而当全球复苏比较同步时,通胀就缓慢归来。
当然,这已经不是此前我们所熟悉的通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