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管层发声注入信心 投资者的“钱袋子”由谁守护?


来源: 太平洋财富网

6月以来,网贷行业不断爆出惊雷,唐小僧、牛板金几大高返利平台的接连倒台让人倒吸凉气。与此同时,原定于2018年6月底完成的网贷备案并未如约而至,备案延期已成事实。一面是“屡屡爽约”的备案延期,一面是暴雷不断引发的行业信任危机,P2P行业的投资者们不得在这个夏天直面行业“透心凉”。

根据网贷之家不完全数据统计,6月以来,出现停业及问题平台的数量高达80家,创下2018年以来的最高记录。雷声不断为市场增添恐慌情绪,行业信任值降至最低点。“P2P还能选择吗?”不少投资者产生这样的疑问,在2018年“险象环生”的资本市场,投资者的自身利益得到切实维护尤为重要。

备案延期加速行业合规发展

对于6、7月的P2P行业,“备案延期”无疑是绕不开的关键词。

2017年12月,P2P网贷风险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下发了《关于做好P2P网络借贷风险专项整治整改验收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在2018年4月底前完成主要P2P机构的备案登记工作、6月底之前全部完成。对于网贷平台来说,2018年4月和6月是两个重要时间点,4月是平台备案登记的时间节点,2018年6月底作为最后期限,所有网贷平台接受监管层最后验收。但其实早在4月,有关备案延期的消息在行业中已经甚嚣尘上,与之相关的文件迟迟没有出台,直到6月30日备案的截止日期,也没看到新文件,备案延期已成定局。

备案延期已非首次。2016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公布《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工作实施方案》,根据方案,相关整治工作应该于2017年3月前全部完成。随着整治工作的深入,备案工作被延期至2018年6月底。

对于行业备案延迟的原因,主要还是受行业和监管两个方面影响。具体而言,行业前期的野蛮生长,加大了行业动荡,一定程度上加深了摸清P2P平台家底的难度,许多平台出现的不合规问题都容易导致不可控风险发生和蔓延;监管上,具体监管工作量大,各地备案要求和细则不尽统一。如何保证客观、公正的推进备案工作,避免类似异地备案套利的行为出现,将成为监管层的整治重点。

备案延期为监管腾出了更多的时间,而对于不少P2P网贷平台来说,这些都在预期之内的。对于所有想深耕P2P行业的企业而言,想要成功备案,唯一的标准是合规。业内人士表示,监管总思路明确,全国备案工作正在有序推进中,网贷平台只有按照监管意见逐项达到要求,才能通过监管审核,完成备案工作。在此背景下,备案延期成为试金石,好的平台将会更加合规健康的发展,问题平台也会在“试金石”的作用下被淘汰,行业也将朝着更健康合规的方向发展。

监管层发声注入行业信心

伴随着备案延期而来的还有6月以来行业不断响起的“雷声”,也为行业笼罩上了一层“悲观”,P2P平台的信用困境凸显。

就在行业在水深火热之际,7月10日,央行重磅宣布,P2P网贷合规整改再延长1-2年,央行宣布P2P整改延期,至此,备案延期真正意义上的被“官方盖章”。市场也被喂了一颗“定心丸”。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组长潘功胜指出:“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已经到了攻坚阶段,要乘势而为,再用1到2年时间完成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化解存量风险,消除风险隐患,同时初步建立适应互联网金融特点的监管制度体系。

潘功胜表示,未来对P2P的监管仍然将以“去风险”为基调,但也会探索适应互联网金融特点的监管制度体系。不少P2P平台希望,备案得在符合行业实际情况基础上,出台合规细则,更符合“探索长效监管机制”的监管要求。

合规优质平台将受瞩目

面对频频暴雷的互金平台,真正受伤的还是投资者,受“暴雷潮”的影响,投资者变得更加谨慎,相关数据披露,6月网贷行业的成交量为1757.23亿元,环比下降3.80%,同比下降了28.42%。更多的投资者则是对网贷行业的投资产生迷茫,P2P平台不断暴雷,投资者的钱袋子将由谁守护?

业内表示,虽然行业目前屡受质疑,但是投资者大可不必因噎废食。新华社社评指出,短时间内的集中‘爆雷’未必是坏事,这是行业进行自我净化的阶段。在行业不断吐故纳新之后,迎接投资者的也将是良好的投资环境。可预见的是,具备过硬平台实力、可靠盈利能力、领先风控管控优势,合规发展的头部企业将逐步脱颖而出,受到投资者们的瞩目。

以恒昌为例,一直以来,恒昌积极拥抱监管,秉持行业自律,合法合规经营,严格控制风险。随着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的不断进步,恒昌公司以大数据化模式打造风控体系,在风控建设上,恒昌大力构建安全稳健的“资金护城河”。针对金融贷前、贷中、贷后每个环节的不同风险特征,对内部的各环节进行精细化控制,与多家国内外知名的信息技术公司达成战略合作,开发了一系列风险评分模型,部署了信用决策引擎、反欺诈引擎,以及自主开发了三方数据决策引擎,逐渐建立了一整套完善的大数据风控体系。通过这样多层的风险缓释措施,有效保障出平台的资金安全。

在选择平台上,投资者可以将目光聚焦在风控体系完善、合规发展的头部企业中,从而更好握紧手中的“钱袋子”。至于具体操作阶段,相关专家建议投资人在选择平台时,需从平台背景、平台体量、资产类别、风控水平、投资人服务、收益是否合理、自有资产还是外部资产等多方面考量,不打“无准备仗”。

[责任编辑:谢涵宇]

责任编辑:谢涵宇PF085

相关内容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