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源:80后从洗碗工到掌勺 外卖日营业额远超门店


来源: 济源晨报

磨刀的“嚓嚓”声,切菜的“咚咚”声,抽油烟机的轰隆声……每天到饭点,80后青年马建朋的餐馆里都是一派繁忙景象,各种声音不绝于耳。

马建朋老家在平顶山,来济源已经15年了。初中毕业后,他从最基层的洗碗工做起,一步步成长为厨师、厨师长,厨艺越来越精。2017年,他选择创业,开了一家属于自己的餐馆。餐馆规模虽不大,却承载着他的希望。

他本想着干几年挣些钱就回老家,但随着济源发展得越来越好,便与爱人决定在此扎根。对他们而言,济源已是第二故乡。

偶然间来到济源,一待就是15年

一天做近百份饭,常常忙得顾不上喝水,还落下了职业病……谈到工作,马建朋感慨地说:“当初我走上学厨这条路,就是因为家里穷,觉得当厨师肯定能吃饱饭。所以,初中毕业后,我就立志做个厨师。”

初中毕业那年,马建朋还不满16岁。由于家里条件不好,他在同村老乡的带领下去了郑州,在一家西餐厅找了份洗碗工的工作。“一个月500块钱,每天从早上5点多干到晚上10点多才能收工。”对于人生第一份工作,马建朋记忆犹新。洗碗工的工作既辛苦又枯燥,他每天都重复做着同样的事情。但是,凭着对厨师工作的向往,马建朋坚持了下来,“有时自己的活做完了,我还帮其他同事切切菜、打打杂”。

经过数年的学习,马建朋渐渐掌握了不少烹饪技能。在一次老乡聚会上,有位老大哥邀请他来济源工作。深思熟虑后,2003年,马建朋来到了济源。

原以为来济源后能当个“掌勺”的,没承想由于年纪尚小,马建朋又干起了“墩子”。“‘墩子’就是切菜、配菜的。”对于当时的马建朋而言,从洗碗工变成“墩子”,意味着自己离梦想又近了一步。在苦练刀工之余,他还抽时间翻阅各式烹饪书籍,一有机会就向不同的厨师请教厨艺。

2006年,马建朋在我市一家酒店找了一份热菜厨师的工作,正式开始掌勺生涯。第二年,他就成为这家酒店的中餐厨师长。一个农村娃出身的小小洗碗工,终于圆了厨师梦。

这些年,与马建朋一起学艺的朋友不少已经放弃了厨师工作,他却始终坚守在厨房,跟各种灶具、调料打交道。在不少同行看来,“他身上有一股执着的劲,喜欢一行,就要钻研到底”。

赶上济源发展的好机遇,过上好日子

自2006年开始掌勺以后,这些年,马建朋在我市不少知名饭店工作过。经过多年的历练,不管是做西餐还是中餐,他都得心应手。2017年,也就是他来济源的第14年,他用积攒多年的积蓄开了一个只有4张桌子的小餐馆。餐馆虽不大,却承载着他的梦想。

采访那天上午,刚刚到10点,马建朋的手机就响个不停。原来,这是某外卖平台的订单消息。马建朋说,在高峰期,一天下来外卖营业额会远超门店营业额。

采访中,马建朋讲最多的话就是“赶上了好机会”。在他当学徒时,济源的餐饮业正蓬勃发展,给了他充分的机会去锻炼;在他能够掌勺时,大大小小的西餐厅又给了他发挥技艺的平台;他创业后,在遇见好政策的同时,也遇上了网络外卖行业的春天。

“干我们这一行,成天和油烟打交道,一年四季穿不了几身干净衣服;万家团聚时,还坚守在灶台前,感受烟熏火燎的滋味。”马建朋说,入行15年来,他尝尽了酸甜苦辣,“但是,每当看见自己做的饭被顾客一扫而光的时候,我觉得这一切都是值得的。”

正是这样的勤劳与坚强,多年来,马建朋用双手拼出了幸福生活,娶了老婆,生了两个孩子。“孩子现在读四年级,学籍已经转到了咱济源,下一步打算把他们的户口也迁过来。”谈及未来的打算,马建朋的脸上充满了希望。他希望生意能够越来越红火,孩子的学业能够更上一层楼。(王峰)

[责任编辑:谢涵宇]

责任编辑:谢涵宇PF085

相关内容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