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指责北京金融外交,完全是双重标准!


来源: 环球时报

新加坡《海峡时报》2月25日文章,原题:为什么说指责中国搞债务陷阱外交有失公允 中国公布 “一带一路”倡议以来,这个被麦肯锡称为“世界最大经济平台”的雄心勃勃计划引起全世界关注。但亚洲和西方一些人诋毁称,中国这个宏伟蓝图是对美国全球霸主地位明目张胆的挑战。

这些数以百计的跨洲、跨洋基础设施项目主要融资来源是中国政府、银行和国有企业。批评者因此警告,中国可能是奉行“债务陷阱外交”的“新帝国主义国家”。比如,不久前,《纽约时报》宣称,担心“一带一路”倡议可能使参与国负债累累。美国国务卿蒂勒森称,中国是两个“新帝国主义国家”之一,提醒称“中国的东西总是有代价的——通常是以苛刻贷款和不可持续债务的形式”。这些观点都抱有高度偏见,经不起推敲。

从历史上看,所有大国都曾推行金融外交。19世纪,英国利用英镑巩固其在国际商业中的霸主地位。到了二战后时代,美国利用强大的美元加强其全球经济和地缘政治霸主地位。因此,如今金融实力增长的北京利用人民币经略全球,这不应让人意外。这只是国际关系中现实政治的重要部分。但令人不安的是,西方评论家和政客抱着双重标准,带着偏见看待中国的全球意图和行为。这令人不禁要问,为什么英美那样做就是乐善好施,而北京走同一条路,就被斥为意图不良、暗藏阴谋。

实际上,凡是决定向经济弱、政府不稳定的新兴经济体融资还贷期长的基础设施项目,都要敢于承受巨大政治和金融风险。向经济和政治不确定性高的国家——许多都在“一带一路”沿线——贷款,历任政府是否能履行主权债务从来都不是能确保的。所以,其他金融家更怕风险、不愿涉足,而中国愿意承受风险,这些脆弱国家最终会是受益者。因此,中国贷款机构要求更高的风险溢价、“次贷”借款者的有价值担保、期待及时还款,并没什么错。

全球所有发展融资机构,包括世行和亚洲开发银行,均要求其债务人全部偿还优惠贷款。当北京采用这些惯常做法时,怎么就变成了“无赖放贷者”或“帝国主义债主”呢?

事实上,批评者可能不知道的是,北京对其借款者更加宽宏。威廉与玛丽学院的援助数据去年底整理发布的有关中国全球发展融资的数据显示,约4/5的中国发展贷款是“低于市场利率”的优惠贷款。

无疑,资金带来影响力,这是现实。中国对新兴经济体的慷慨出资,为北京在受益国带来一些政治影响力,这在国际关系中属于正常回报。西方通过这样做获利,为什么中国就不行?(作者弗里德里希·邬为南洋理工大学拉惹勒南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乔恒译)

[责任编辑:谢涵宇]

责任编辑:谢涵宇PF085

相关内容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