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遇上一位以前的同事,闲聊之间没几句话就开始叹苦经:2017年买的房子由于时机不对,到现在离解套距离仍远,套牢了大部分流动资金不说,利率上涨每月还款额还要增加几百块。
与此同时,读大学的孩子学费也涨了,本来就很不宽裕的可支配收入更显得捉襟见肘。另外,每月的账单费用、日常生活开销也在不断见涨,月底一结账,又多花了三五百。这样合计下来,一个月还贷和开销比两年前至少要增加2000多块,就算比刚买房时,也要增加1000块出头。
“还有什么办法呢?只能开源节流。原来我们全家每周末都出去下馆子两次,现在有时候就两周一次了,能省则省吧。原来办了个Costco的会员卡,后来发现去一次花费太大,动不动就是2-300块,得,干脆停了吧,能省个几十块的会费也不错。原来还去Loblaws这样的高档超市买些贵的食材,现在干脆都在No Frills和华人超市解决掉算了。
另外Outlets也很少去了,今年我们夫妻两基本上没添什么新衣服。还有,去年夏天全家出去度假花了好几千,今年没钱了,两周前出去玩,花费1/3都不到。”
很显然,我的这位前同事正在经历消费降级。作为消费升级的反义词,消费降级这个词今年在国内特别火。有评论称,越来越多的人觉得到手的钱越来越少,自己越来越穷,特别是买完房或者租完房之后,那真是压力山大,至少一半多的收入都给银行或者房东了,于是自己只能省吃俭用,不敢参加聚会,不敢回家见父母,不敢找男女朋友。不敢旅游,甚至不敢生孩子,也不敢生病。
与此同时所有的消费都在围绕低价和特价展开,不特价不购物,每天都在关注特价信息,而日常生活也是能省就省,大家调侃,这是一个吃着泡面就榨菜,再喝两口二锅头的日子。而在宏观上的数据表现就是,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来到了15年以来的最低,今年1-7月份,社消总额21万亿元,同比增长9.3%。
在多伦多乃至全加拿大,消费行业整体的景气度下降其实已经持续了两三年了,我们看到太多熟悉消费品牌的倒掉,就在最近,Townshoes也宣布跟消费者说Byebye了。
很多买房一族发现自己已经成为“隐性贫困户”,囊中越来越羞涩。而无房一族也并没有感到轻松,因为房租上涨太快了,同样侵蚀掉他们本来就不多的可支配收入。而对于无房一族而言,最大的消费降级预期莫过于离原来的买房梦想渐行渐远了,本来打算能努力一把住上3000呎的独立屋,现在发现预算只够买Condo,而且随着Condo一个劲地涨,还买不起大Condo了。
消费降级的另一个特征就是中低价超市人满为患,高端超市越来越门可罗雀。比如Dollarama就是一个标志,这几年它的业绩和店面扩张均表现抢眼,其实与本国的消费降级趋势有莫大关系。
No Frills的客流量也明显增多,而你去Loblaws、Superstore之类贵价超市,则经常可以发现几乎就没几个顾客。而中高端的服饰品牌店同样正在被消费者群体渐渐遗忘。
不过,今天Dollarama股价暴跌14%,原因是公司给出的2019年同店销售预期增长从5%降级到2.5%!也是,随着贸易战 加币贬值等因素,所谓的一元店也不过是“浪得虚名”,很多东西都涨价了!连光顾一元店消费趋势都降级了!
笔者不禁感慨仓颉造字的奇妙,如果一块钱都要掰两半花的话,不就是“贫”字吗?过去古人是用贝类做为货币的,分贝不就是越来越贫穷吗?
当然,消费降级带来也并非完全是坏事。反正你也没钱了,不如借此机会冷静自省一下,分清自己的需求和欲望之间的区别,并学习放弃后者。
有评论表示消费降级的核心在于:在功能相同或相差很小的情况下,有便宜的就不买贵的;在不降低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不去为没有实用意义的溢价买单。所以消费降级不是单纯的勤俭节约,而是省下智商税。